人工智能财务成果悖论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深刻地改变商业,那些不顺应这一潮流的公司和个人将很快被历史淘汰。
同时,随着公司更深入地钻研这项技术,他们想要证据,实际的业务指标,以表明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如何提高业务绩效和收益的。
他们不能也不应该仅仅相信供应商的承诺。然而,要在诸如微软的 Copilot 之类的东西和整体业务绩效之间建立直接的关联并非易事。
那么首席信息官们就应该盲目相信吗?在本周的《云判断》时事通讯中,投资者贾明·鲍尔表示,大多数企业可能别无选择。在他看来,他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看不到结果,这让他们做出购买决策时非常艰难。
以下是鲍尔的看法:
然而,首席信息官们在盲目投入一项昂贵的新技术之前,希望能有更确切的把握,无论这项技术可能带来多大的变革。在证明开支的合理性方面,他们和公司的首席财务官都必须应对当下的实际情况,如果他们要投入大笔资金,他们能合理预期何时获得投资回报?
与此同时,那些将人工智能比作电的人可能认为,现在就是人工智能的“电力时刻”——也就是 18 世纪末工厂开始从蒸汽动力转向电力动力的那个时刻。你可以选择忽视它,继续使用蒸汽动力,但在某个时候,你注定会被淘汰(此处是双关语)。
或许答案在于一些精明的初创企业,但更有可能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会求助于那些常见的“嫌疑对象”——德勤、麦肯锡和埃森哲,并向它们支付高额费用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只会增加成本和实现价值的时间。
正如感恩而死乐队(Grateful Dead)的杰瑞·加西亚(Jerry Garcia)在《轮子》(The Wheel)中所唱的那样:“你无法回头,也无法停滞不前。如果雷劈不到你,那闪电也会。”试图弄清楚如何推进的首席信息官们只能决定,他们是在带领公司稳步走向未来,还是在不断地把钱浪费在无望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