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现在允许您请求删除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模拟您面部或声音的内容
脸书并不是唯一一家在应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增加和其对平台的影响方面苦苦挣扎的公司。YouTube也在六月悄悄推出了一项政策变更,允许人们要求删除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或者其他合成内容,模拟其面部或声音。这一变更允许人们在YouTube的隐私请求流程下要求删除这种类型的人工智能内容。这是该公司去年十一月首次推出的负责任人工智能议程的扩展。
YouTube希望受影响的当事人直接要求删除内容,而不是要求因为误导性而被撤下,比如深度伪造视频。根据YouTube最近更新的帮助文档,要求首方索赔除了一些例外情况外都是需要的,比如受影响的人是未成年人、没有电脑、已故,或者其他类似的例外情况。
只是提交撤下请求并不意味着内容一定会被删除。YouTube警告称,他们会根据各种因素来做出自己的判断。
例如,它可能考虑内容是否被披露为合成或由人工智能制作,它是否能唯一识别某人,以及内容是否可以被视为模仿、讽刺或其他对公众利益有价值的东西。该公司另外指出,它可能会考虑人工智能内容是否涉及公众人物或其他知名人士,以及该内容是否展示他们参与“敏感行为”,如犯罪活动、暴力行为或者对某产品或政治候选人的认可。后者在选举年尤其令人担忧,因为人工智能生成的认可可能会潜在影响选票。
YouTube表示它还将给内容上传者48小时时间来处理投诉。如果在此时间之前移除了内容,投诉就会被关闭。否则,YouTube将启动审查程序。该公司还警告用户,移除意味着将视频完全从网站上移除,并且,如果适用,将个人姓名和个人信息从视频的标题、描述和标签中移除。用户也可以在他们的视频中模糊人们的面孔,但他们不能简单地将视频设置为私密以满足移除请求,因为视频随时可以重新设为公开状态。
公司没有广泛宣传政策变化,但在3月份,它在创作者工作室推出了一项工具,允许创作者在创作逼真内容时披露其是否使用了修改过或合成的媒体,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最近,公司还开始测试了一项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众包注释,为视频提供更多背景信息,比如是否是恶搞模仿或者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误导性。
YouTube不反对使用人工智能,已经尝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包括评论摘要工具和用于提问视频或获取推荐的对话工具。然而,该公司此前警告称,仅仅将内容标记为人工智能并不能保护其免于移除,因为它仍然必须遵守YouTube的社区准则。
在涉及人工智能材料的隐私投诉案例中,YouTube不会立即对原始内容创作者进行处罚。
“对于创作者来说,如果收到隐私投诉通知,请记住隐私侵犯与社区准则处罚是分开的,收到隐私投诉不会自动导致处罚。”上个月一位公司代表在YouTube社区网站上分享道,该网站也是公司直接向创作者更新新政策和功能的地方。